中国与中东欧的“17+1”合作平台一年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今年夏天也退出了。北京迄今为止没有做出太大反应,这或许是因为塔林和里加精心措辞,向北京保证他们将继续有兴趣在未来进行对话。不过,政治信息很明确:无论是谁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敌人俄罗斯的朋友,谁都是不值得信任的。
东道主的言论并不那么受欢迎: “关于印度洋-太平洋和中国的辩论不在我们的讨论要点的第一页,”捷克外交部长扬·利帕夫斯基 (Jan Lipavský) 对一群记者说,他以对中国的强烈批评立场而闻名,并将共同主持下周的会议。“欧洲并没有在对华问题上形成某种强硬立场。我们在北约和[欧盟]战略指南针层面上能够确定的是,在安全、新兴技术和其他问题方面,中国带来了哪些趋势。归根结底,这是我们需要继续辩论的事情……我希望,在某个时候,欧洲会对中国和印度洋-太平洋采取更强硬的立场,我对此表示欢迎。”
正处于重置的边缘?
柏林的重大(闭门)辩论: 疫情和乌克兰战争都 引发了关于与中国脱钩的辩论。出口导向型的德国是欧盟最大的经济体,目前正在制定一项全新的对华战略,该战略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公布。联合政府试图以新的方式定义德中关系,与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商业至上”的做法截然不同。
虽然两个小党派(包括控制着主要负责起草该 海外印度数据 战略的外交部的绿党)都倾向于采取强硬态度,但“总理府将试图缓和气氛”,一位德国外交官表示。“但即便如此”,这位外交官补充道,“对北京来说,这也未必是一个好的解读。”
首先,柏林目前正忙于敲定国家安全战略,而中国战略的措辞很可能将基于前者。问题是,例如,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关注“系统性竞争对手”这一概念,尤其是许多人认为欧盟定义的这一要素在双边关系中发挥着比以往更加突出的作用。
保持冷静,继续贸易: “尽管有减少依赖的声音,但中国仍然是欧盟 2022 年上半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国,也是第三大出口市场。两国关系牢固,互利互惠,”中国外交部欧洲事务负责人王鲁彤在推特上写道。“希望 [中国和欧盟] 保持势头,共同为全球经济做出贡献。”
现在又来了:难道欧洲不需要天然气吗?中国或许可以提供帮助。据《日经新闻》报道,由于国内需求疲软,中国一直在向欧洲转售部分过剩的液化天然气货物。
大生意:中国大型液化天然气贸易商九丰集团最近披露,该公司已将一批货物转售给欧洲买家。据《日经新闻》援引上海一位期货交易员的话称,这笔交易可能带来数千万美元甚至 1 亿美元的利润。报道称,国有炼油巨头中石化集团也表示,该公司一直在将过剩的液化天然气输送到国际市场。
号码角
不要对霸凌者手软:中国和西方的关系,说得客气一点,并不好。根据与 China Direct 分享的一项新调查,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人认为,在普遍认为外国(尤其是美国)欺负中国并试图阻止其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更多地为自己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