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枚导弹击中了波兰靠近乌克兰边境的一个村庄,这立即引发了人们对升级的担忧,以及北约国家将更直接地介入俄乌武装冲突的担忧。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尚不清楚这枚导弹是由俄罗斯还是乌克兰武装部队发射的。然而,美国总统拜登和其他美国官员对俄罗斯发射导弹表示怀疑,而俄罗斯本身则否认袭击了波兰领土,并声称这枚导弹来自乌克兰的 S-300 防空系统。
但就我们目前所知,俄罗斯似乎不太可能故意瞄准波兰领土,包括因为这种行动对它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会有很大损失。两种假设似乎更有可能:(1)尽管俄罗斯抗议,但导弹确实是由俄罗斯发射的,但导弹瞄准的是乌克兰的一个目标,并且由于操作员失误或机械故障,导弹不知何故被误导了;(2)导弹实际上来自乌克兰的 S-300 系统,该系统是为了回应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持续导弹袭击而发射的,但它又不知何故被误导并击中了波兰领土。
如果这两种假设中的任何一种成立,那么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对波兰使 爱沙尼亚资源 用了武力,其方式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第 2(4) 条,侵犯了波兰的领土主权。但这种武力并没有达到《宪章》第 51 条所定义的“武装攻击”的程度,因为波兰并不是故意被攻击的。相反,对波兰使用的武力是国际法院在尼加拉瓜和石油平台等案件中赋予该术语含义的“边境事件” 。因此,第 51 条规定的个人或集体自卫权不成立,因此《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也不适用。
毫无疑问,第 51 条中的武装攻击概念不仅包括对所用武力的严重性和规模的考虑,还包括对意图的考虑。(关于这一主题最全面的论述,我建议读者阅读 Tom Ruys 的《武装攻击》和《宪章》第 51 条,第 158-168 页。)各国通常不将意外使用武力视为引起自卫的武装攻击——例如,当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于 1999 年被北约摧毁时,北约解释说这是意外,中国并没有声称自己是武装攻击的受害者。需要明确的是,武装攻击概念所要求的意图不包括目的或动机的考虑,而只是 A 国的机关对 B 国采取了敌对行动。根据上述假设,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没有攻击波兰的意图。而且,即使武装攻击的概念被理解为纯粹客观的,与我上面所说的相反,不包含任何故意因素,在发生类似这种意外蔓延的情况时,波兰及其盟友就没有必要使用武力进行自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