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新教徒对于宿命论有着不同的看法
Posted: Sat Feb 08, 2025 8:54 am
近几十年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人类并不自由,因为一切都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或者是由大脑决定的。就在最近,我在这里讨论了19 世纪动物学家卡尔沃格特 (Carl Vogt) 的杰出例子。 (事实上,这一点在决心方面并不那么明显,决心也并不一定排除自由,我们将在另一个时间讨论这个问题。)但早在这些辩论之前,就已经存在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议——其中一场争议几乎导致了内战。
例如,马丁·路德(1483-1546)在其论文《论意志的奴役》 (1525)中指出——这是对一年前出版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约1467-1536)的《论自由意志》的回应——自由意志的观念与全能全知的上帝的假设相冲突:
“理性本身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因为它同时证明,人类、天使或任何其他生物都不可能拥有自由意志。” (马丁·路德,1525 年)
约翰·加尔文 (1509-1564) 将此进一步发展为宿命论的双重教义:从一开始,我们人类要么属于被选中的人,要么属于被诅咒的人。据说,只有通过今生的成功,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属于哪个群体——这种对成功的追求帮助创造了荷兰黄金时代。几个世纪后,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描述了这种宗教教义与对增长和利润的永恒追求如何契合。
全善因此,大约在 1600 年,一个所谓的抗辩派团体从低地德国归正会中分裂出来,总部位于下萨克森州的埃姆登。抗辩派强调上帝的全善:这与人们无辜却遭受永恒诅咒的观念不符。特别是,人们可以通过承认耶稣基督而体验到恩典,从而使自己的命运变得更好。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人类拥有自由意志。
关于神学就说这么多。当时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既想摆脱旧有统治者的“天赐”权威,冰岛电报数据 又想扩大和运用个人自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个城市都进行了解放,并希望建立自己的民兵进行保卫。然而,这些军队威胁到了王室的权力垄断。一方面是关于自由意志,另一方面是关于公民自治的冲突不断升级。
当今的德国当时是由多个公国和王国组成的。在西部,即今天的荷兰,联合尼德兰共和国刚刚成立。该联盟希望摆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并最终取得成功。 (然而,在实现完全独立之前,必须赢得从 1568 年到 1648 年的八十年战争。)
除了关于人民的自治和独立的世俗争论之外,随着抗辩派的兴起,还出现了关于人的精神自由——意志自由的争论。新教徒中很快就出现了对这一运动的反对声音,他们自称为“反抗辩派”。他们再次提到加尔文,并批评对手的人类自由观念与全能上帝的形象无法调和。
内战威胁
除了外部与(天主教)西班牙的冲突之外,内部新教阵营的意识形态之争也威胁到这个年轻共和国的继续生存。为了解决后者,1611 年,抗辩派和反抗辩派各派出六名代表前往海牙参加会议。然而,最明显的是两个阵营之间的不相容性;因此,社会辩论的两极分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
我们不确切知道这是否出于虔诚,还是权力的算计——但德国本地人、拿骚-迪伦堡伯爵奥兰治的莫里斯亲王(1567-1625)利用了僵局。当时他是荷兰共和国的总督,因此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无论如何,他存在利益冲突:城市获得的自治权越多,他的影响力就越小。
因此,他站在反抗辩派一边也许并非巧合。君主们的至高权力源自神的全能。公民自由和自治威胁着这种想法。此外,莫里茨能够同时将自己展现为宗教的保护者,并避免即将爆发的内战,而内战也会危及他自己的地位。
例如,马丁·路德(1483-1546)在其论文《论意志的奴役》 (1525)中指出——这是对一年前出版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约1467-1536)的《论自由意志》的回应——自由意志的观念与全能全知的上帝的假设相冲突:
“理性本身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因为它同时证明,人类、天使或任何其他生物都不可能拥有自由意志。” (马丁·路德,1525 年)
约翰·加尔文 (1509-1564) 将此进一步发展为宿命论的双重教义:从一开始,我们人类要么属于被选中的人,要么属于被诅咒的人。据说,只有通过今生的成功,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属于哪个群体——这种对成功的追求帮助创造了荷兰黄金时代。几个世纪后,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描述了这种宗教教义与对增长和利润的永恒追求如何契合。
全善因此,大约在 1600 年,一个所谓的抗辩派团体从低地德国归正会中分裂出来,总部位于下萨克森州的埃姆登。抗辩派强调上帝的全善:这与人们无辜却遭受永恒诅咒的观念不符。特别是,人们可以通过承认耶稣基督而体验到恩典,从而使自己的命运变得更好。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人类拥有自由意志。
关于神学就说这么多。当时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既想摆脱旧有统治者的“天赐”权威,冰岛电报数据 又想扩大和运用个人自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个城市都进行了解放,并希望建立自己的民兵进行保卫。然而,这些军队威胁到了王室的权力垄断。一方面是关于自由意志,另一方面是关于公民自治的冲突不断升级。
当今的德国当时是由多个公国和王国组成的。在西部,即今天的荷兰,联合尼德兰共和国刚刚成立。该联盟希望摆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并最终取得成功。 (然而,在实现完全独立之前,必须赢得从 1568 年到 1648 年的八十年战争。)
除了关于人民的自治和独立的世俗争论之外,随着抗辩派的兴起,还出现了关于人的精神自由——意志自由的争论。新教徒中很快就出现了对这一运动的反对声音,他们自称为“反抗辩派”。他们再次提到加尔文,并批评对手的人类自由观念与全能上帝的形象无法调和。
内战威胁
除了外部与(天主教)西班牙的冲突之外,内部新教阵营的意识形态之争也威胁到这个年轻共和国的继续生存。为了解决后者,1611 年,抗辩派和反抗辩派各派出六名代表前往海牙参加会议。然而,最明显的是两个阵营之间的不相容性;因此,社会辩论的两极分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
我们不确切知道这是否出于虔诚,还是权力的算计——但德国本地人、拿骚-迪伦堡伯爵奥兰治的莫里斯亲王(1567-1625)利用了僵局。当时他是荷兰共和国的总督,因此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无论如何,他存在利益冲突:城市获得的自治权越多,他的影响力就越小。
因此,他站在反抗辩派一边也许并非巧合。君主们的至高权力源自神的全能。公民自由和自治威胁着这种想法。此外,莫里茨能够同时将自己展现为宗教的保护者,并避免即将爆发的内战,而内战也会危及他自己的地位。